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319:觉得修行很行,但为了某件事情又起烦恼,就是你的修行还是不行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说禅那证位,令住圆定,直趣菩提08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p0550wrdv4n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说禅那证位,令住圆定,直趣菩提 08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我不是把你们当作顿悟那种顿根,我把你们当作渐悟的渐根,慢慢教、慢慢教、慢慢教、慢慢教,这样子,教久了,就会产生这种力道,力道,熏习的力道是很可怕的。若言离一切相时,而复即一切法;若言随缘时,而复不变;若言不变时,而复随缘。[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,]离开这个即一切法,也离开一个非一切法,是即就是即一切法,非即就是非即一切法。[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此则第八,约真如变不变,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。]所以不悟的人,他就会一直在语言文字里面找。那么悟道的人,他就知道,这完全都在强调形容一个真如。

  [子九  解脱回向]  那么解脱回向,简单讲就是,无缚就是解脱,叫做无缚解脱回向。那么这一段讲的是真俗自在,真跟俗是自在的。【真得所如,十方无碍,名无缚解脱回向。】真得所如,简单讲,真心,然后获得到,怎么样?真如。就真得所如,如即真,真就是如,真心就是如,如的心就是真不二。十方无碍,无碍就是解脱德,名无缚解脱回向。这个是性德的大用,无缚解脱,就是性德大用,所以这一段讲的是真俗自在。拥有真心又可以解脱,涉俗无碍。[次时无缚无脱,中道妙义。]本自无缚,不用求解脱。[首句即上位,惟即与离,二无所着,已得与真如一相。一真一切真,无法不真,一如一切如,无法不如。]无法不如。[下入本文,然真如体遍十方,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,自应同彼,于十方界,得无障碍,成就普贤身、语、意业,精进自在力,]我们知道,普贤菩萨是大行普贤菩萨,遍十方都有他的行迹、原力。[乃至成就普贤行愿,弥满法界;]所以大菩萨要做的事情是法界,不是只有这个地球,是不是?[前位住理无碍,此位理事与事事无无碍矣!结名无缚解脱,即入法界,不可思议解脱。此则第九、即无缚无脱,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。]

 [子十  无量回向] 无量回向这一段讲的,【性德圆成,法界量灭,名法界无量回向。】这一段是讲体用圆极,体跟用达到了最圆满的极至。性德圆成,法界量灭,我们的本性、德性已经圆满成就,而这个法界的量,量就是众多的数量、事相也不存在,心跟性完全归入圆满,达到了极至。名法界无量,无量就是法身德,法身德。

 [次明法界,有量无量,中道妙义。性德圆成者:承前二位而来,]二位,承关面二位,就是第八回向、第九回向而来。[八无着,得性德之全体,九无碍,就是解脱回向,得性德之大用,]一个是体,一个是用。[体用备具,故曰性德圆成。孤山所谓:三德妙性圆成。无着,即般若德;无碍,即解脱德;无量,即法身德。法界量灭者:良由体无不遍,用无不周,随举一色一香,无非中道,一尘一毛,皆等法界,一一无有限量;是则量灭者,即无量也,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。此则第十,即法界有量无量,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。]这是第十回向。[通结前十回向,以三处区分,显有差别;而实位位圆满中道;]第一个,初回向[一悲不碍智,二智不坏悲,]智不坏悲,[此二回向众生;]变成一个区域。[三本妙合觉,四因果同地,五依正互融,六性修双即,七自他同根,]同一个真根。[此五]就是从第三回向到第七回向,加起来这五个回向,[回向佛道;]前面一、二是回向众生,那么这五个是回向佛道,最后是回向真如,从第八到第十是回向真如。[八即离双超;九真俗自在,十体用回极。此三]八、九、十[回向真如。]分三个区块,回向众生、回向佛道、回向真如。底下是四加行,这个在别本经没看到的,没看到的,加了这四加行,可见要证初地的圣位,有多么的难,有多么的难。

【阿难!是善男子,尽是清净,四十一心。次成四种,妙圆加行。】看注解:[阿难!是善男子,修习正定,始从乾慧,]乾慧就是乾慧地,这里的乾慧,是乾掉欲流,三界的生死之流,不是乾掉生相无明,后面还有一个乾慧,成佛前还有一个乾慧,这里是乾掉欲望、欲流,就是三界分段生死之流,后面还有一个乾慧,后面那个就是最后乾掉生相无明,所以二个乾慧,是名相一样,但是,境界完全不一样。修习正定,始从乾慧,[终于十向,不住妙悟,有向上之心,并丈夫之气,虽炽然修行,不住于相,能起无修证之修证,位位备历,故曰:尽是清净,四十一心;此结前也。]信、住、行、向,包括乾慧、四十一心,此结前面。[次成四种,妙圆加行:以余乘教中,皆有四加,而非妙非圆,故此佛以妙圆以简之。前于乾慧,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圆妙开敷,]从乾慧地就有这样的工夫。[从真妙圆,重发真妙真圆。经历信、住、行、向,次成四种加行。妙者,愈增于妙,圆者益极于圆,自不可以寻常加行目之。]不可以用平常的加行来看待他,平常的加行位,跟这里的四加行,是完全不同的。[盖此四种,名为加功用行,乃入道要门,始终地位,皆以增进,渐次深入;如下文所云:如是皆以三增进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]这个统统叫做增进。[如渐次中,非加行莫入乾慧,乃至等觉,非加行莫入妙觉。今独于十向之后,列四加者,以显十地之法尊胜,]就是十地法是非常尊胜难能可贵的,非加入这个四加行没有办法进入,[非此莫能进入,]没有这个四加行,是没有办法进入十地菩萨的。这个是[此开后也。非此莫能进入,] 非此四加行,就莫能进入十地菩萨的境界。此开后,往后来开。

[子二  别明四位(分四)丑初暖地一位二顶地一位  三、忍地一位  四、世第一位 ] 诸位!此四个加行位有个重要的,就是心跟佛来互相对辨,心跟佛,用自己的心跟佛的究竟的果地来对辨,四地统统是在用自己的心,然后用佛的觉,都是用自己的心跟佛的觉来互相对辨。【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,若出未出。犹如钻火,欲然其木,名为暖地。】就是用佛的觉悟,来把他当作是自己觉悟的这一颗心。但是,他还没办法像佛一样,若出未出,好像已经达到了佛的觉悟,又好像还没办法,就像钻木取火一样的欲然其木,怎么样?一点点热相、暖相,有一点热相,有一点暖相,就是亦象,燃烧起来的亦象,有那个成佛的迹象,就是这个意思。 [此别名四加,泯心、佛而灭数量,]所有的心,数量就是相的意思,心相、佛的相,这个量统统灭掉。[拣异唯识,位位各有能发定,所发观,及所能观法。]位位,[今经但以心佛对辨,]对就是互对,佛的觉跟我的心来互对,来辨明,[而成四位。]

[暖地犹云:佛即心;顶地:心即佛;忍地:即心即佛;世第一地:非心非佛。]解释一下!佛即心,什么时候,佛就是你这一颗心,然后顶地就更强了,心即佛,心当下就是佛,那么忍地呢?同时,即心就是佛,即心即佛,为什么?同时存在,不能说哪一个是心,哪一个是佛,已经合而为一了,世第一,那更强,非心非佛,离开这个心的名相,也离开了佛的名相,统统没有,连名相都不可得,前本一个即心即佛,还有一个心跟佛,来合而为一,这里统统不行,离心相,离佛一切相,所以非心非佛,非心非佛就是说不着一个即心即佛,叫做非心非佛。[以心摄众生,佛摄真如,是总摄十回向三处也。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者:佛觉,指初地所具之佛觉,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,]加行的因地心,众生佛道就是须要这个真如的因地心。[欲证佛即是心之境,而因心欲亡未亡,果用将发未发,故曰若出未出。喻如钻火然木,火譬初地,本觉智火,本来在木中;木譬无明,今本觉智火,欲出未出,无明之木;将然未然。加功至此,喻如钻火,欲然其木,先得暖相现前,名为暖地。]暖相就是有那个迹象。

 [龙牙禅师云:“学道如钻火,逢烟且莫休,直待金星现,归家始到头。”]解释一下!学道的人就像钻木取火,你看到一点点烟还没有烧起来,那不算数,那就是逢烟且莫休,且莫休是说,我有一点迹象了,唉!不行,你要继续精进。这个就是告诉我们,现在的人,修行不能说,我真的修得不错了,我到今天来讲,已经很满意了。对不对?还要继续勉励自己。常常讲,就像印光大师讲的,常常自觉惭愧,我的功夫,念佛的功夫还不够。所以古来真正念佛的人,是念到连晚上作梦都在念佛,连晚上作梦都是梦见佛像,要不然就是梦见月亮,要不然就是梦见在飞、飞翔。以前的修行人,只要那个晚上去梦到红尘俗事,而忘记了念佛,起来就去佛前跪,痛哭流涕,说:我在梦境做不了主,如何在临命终的时候做得了主?在座诸位!这一句话,我看了这一段,非常的得体,非常的贴切,在告诉我们,如果你现在晚上作梦,还没有那个能力,控制你的梦境来念佛,简单讲,就是你的熏习力还不够,那往生就没什么把握,你往生要有把握,就要白天能够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晚上睡觉依然能够一心不乱,这个是真工夫。直待金星现,冒金星就……金星现就是,真的火种就出现了,把木头烧起来了。归家始到头,这样回家的路才有个开始。

[丑二  顶地一位]【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,若依非依。如登高山,身入虚空,下有微碍,名为顶地。】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,成佛,成佛什么意思?成佛的觉悟,我们现在就踏着佛的觉悟的脚步。心为佛依,心为佛依,如足履地,就像站在地上一样,脚踏实地的这样子,来体观自己的心,也就是佛的境界。心为佛依,如足履地,就像脚踏在佛的地上,地上,譬如说佛,他脚踏到佛的地上了,体观,自己好好的观照自己的心,即佛境界,我这个心就是佛的境界。若依非依,因为心相还没有全部放下,叫做若依,若依,好像有所依,心相依佛还没有全忘。非依,可是又有相当的工夫,心相垂尽,垂就是下垂的垂,接尽,心相垂尽就是快完了。若依非依,什么意思呢?这个心相,依于佛的心相,还没办法全忘,若依,好像还有所依,但是,修行到这个顶地,这个心相又好像快结束了,垂尽,又好像快结束了,叫做非依,又好像没有什么相,若有若无的意思。如登高山,身入虚空,我们愈登愈高,愈登愈高,但是下有微碍,你的脚还是必须踏在岩石上、山顶、山的土地上,名为顶地。[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,成其初地,佛觉之所履,心为佛依,如足履地,体观自心,即佛境界。而心相未能全忘,为若依;心相垂尽,为非依,喻如登高山,其身已入虚空,不过脚跟未离山顶,下有微碍。]还有一点微碍。[今下有微碍,故曰若依,身入虚空,故曰非依。碍而至于微,而心相亦复无多也。故曰顶地一位。]

[丑三  忍地一位]【心佛二同,善得中道,如忍事人,非怀非出,名为忍地。】这个菩萨已经达到什么境界呢?心跟佛二同,二个是一样的,即心就是佛,即心即佛。菩萨已经达到心佛二同,就是即心即佛,即心同佛就是即心即佛,善得中道。底下用一个譬喻,譬如说:忍事人,非怀非出,就是一个有忍辱,忍就像我们忍一件事情,忍于心而不说话,叫忍事之人,忍下来,怎么样?忍心。那么忍辱的心是什么?把他忍下来,非怀非出,非怀就是说,也没有说放在心里,非出,也说不出话,也说不出所以然,也没有语言可以说。所以非怀,简单讲就是心,不是故意把他挂在心里,没有挂碍在心里叫做非怀,但是要说又说不出话来,说不出口。是不是?不放在心也说不出口,这个就是进不进,出不出,叫做名为忍地。那么整段的意思就是说,这个菩萨已经达到心跟佛二同,就即心即佛,善得中道第一义谛大空。喻如忍事人,忍辱一切事情的人,也不是说我故意怀在内心里面,但是却又说不出口,名为忍地。

看注解![暖地,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;顶地,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。是心、佛犹存二相。加功至此,则心佛二同,所谓即心即佛也。佛觉]就是果,[泯为因心,就是因地心。因心泯同佛觉,]因地心泯,泯就是灭了,灭了,灭就是泯。法官在判一个人死刑,都会写泯灭人性,当与世间隔离,隔离就是枪毙,要抓去枪毙,那个判决书里面,他不会说,应当抓去枪毙,法院的判决都是讲,当与世间隔离,隔离就是要抓去枪毙。所以泯灭人性,泯灭人性。[虽心佛历然,而因果融即,常于加行心中,见佛业用,亦于诸佛行处,洞彻自心,故曰:善得中道。但将证未证,心中明了,吐露不出,喻如忍事之人,若欲怀之于心,便欲诉向于人,有欲出之于口,又非可以话会。]也不是很挂碍在心,又说不出口,就是这种滋味。[故曰:非怀非出,名为忍地。]

接下来是[丑四  世第一位]世第一,连这个中道统统不存在。【数量销灭,迷、觉中道,二无所目,名世第一地。】数量就是多跟寡,增跟减,统统消灭了,没有多跟少的这个观念,数量统统没有了。因为证悟到一心、真如。迷跟觉中道,诸位!这个迷跟觉,要讲二次,这个中道要用二次,迷中道跟觉于中道是没有的,是:迷、觉中道,要这样讲的,迷划一线,中道划一线,然后把迷接到中道来,觉右边划一线,右边划一线到中道,接到中道来,迷于中道,觉悟于中道。就是这样子,因地中,无所谓的迷于中道,果位当中,无所谓的觉于中道,就是这个意思。对不对?因,因地中,迷是站在因地当中讲的,究竟突破这些数量的时候,也没有所谓因地中无所谓迷于中道,因为本来就是一心,本来就是真如,觉悟的时候,也无所谓觉于中道,所以迷跟觉这二个中道统统不存在,叫做迷于中道不存在,觉悟于中道也不存在,也没有这种数量。二无所目,二无所目则数量俱销,心佛双泯,非心非佛,世第一。名相都安不上,叫做非心非佛,不能说有一个心,不能说有一个佛,连这个统统没有,进入无言,名世第一地。把他贯通一遍!数量的多寡跟增减,统统不存在,因地当中无所谓的迷于中道,果位当中,也无所谓的觉于中道,这二个数目是不存在的。二无所目,数量俱销,心佛双泯,所以非心非佛,名世第一地。

[数量销灭者:暖地中,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,尚存己心数量;顶地中,虽以己心,成佛所履,尚存佛履数量,此二皆迷中道炎数量也。忍地中,心佛二同,尚存二同数量:此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也。迷觉二字,双贯中道之上,迷中道者:非谓迷了中道,乃因心中,所修之中道也。] [觉中道者:亦非觉了中道,乃果位中,所证之中道也。今则不但无迷,亦且无觉,]这个才是真。[下无己心,上无佛觉,若心若佛,二无所目,]安不上名相,目就是名,安不上任何的名目。[则数量俱销,心佛双泯,犹云非心非佛也。]

[南泉云:莫认心认佛,认得亦是境,]就是你的心,不要着一个心,着一个佛,就是我的心就是佛,这个仍然也是境,没办法进入不可思议的非心非佛。[古人唤作所知愚。]所知,所知道的变成障碍,愚,就是障碍,所知愚就是所知障。如果你认为我现在即心即佛了,记得,即心即佛仍然是境。[马大师云:]马祖道一禅师说:[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]所以什么名相都安不上,不是心、不是佛、不是物,[结名世第一位,此于世间法中,最为第一也。于一念中,法尔亦具,此四加行。然此四加行,说虽次第,行在一时,所以名为妙圆也。]

底下是[癸八  地上十位(分十)][子初  欢喜地  二离垢地三发光地  四、焰慧地  五、难胜地  六、现前地  七、远行地  八、不动地  九、善慧地  十、法云地]【阿难!是善男子,于大菩提,善得通达,觉通如来,尽佛境界,名欢喜地。】 [地有多义,]地有多义,[略约二种解释:一、诚实义:谓地地皆以真如相为体,坚固不坏。二、发生义:谓地地皆发生佛地功德,]发生佛地的功德,每一地都会产生佛地的功德。[大用重重无尽。温陵曰:蕴积前法,至于成实,一切佛法,依此发生,故谓之地。]这个地,是成长一切的根。没有大地,你怎么有办法容一切众生呢?你建筑物建在哪里呢?对不对?你人脚踏在哪里呢?动物、植物成长在哪里呢?统统要地啊!所以地才是一切的根本,那么十地也是这个意思

 [问:四加行亦皆称地,与此同耶异耶?]四加行也是暖地、顶地、忍地、世第一地,不是也称地吗?[答:非同非异。何以谓之非同?功德超胜故;]这个十地功德超胜。[何以谓非异?同为趣进妙觉之因地故。据前四卷末,如来但立因果二地,文云:得元明觉,无生灭性,为因地心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。是则,但以修习圆通本根为因地,而以佛究竟妙觉为果地,中间皆圆成果地之位也。阿难!是善男子,于世第一地,善能成就,则障初地一分无明,]则障初地之一分无明,[豁然顿破,而如来三德秘藏,全然圆证。于大菩提:即无上菩提,不出三藏全体,十玄妙用。]说:不出三藏全体,佛的十玄妙用。

[此菩萨位居分证,]分证就是……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观行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证即佛,已经快到究竟即佛了。此菩萨位居分证即佛,[不云成就,但是通达。而善得者,即现量亲证,不离自心,通达佛觉故。觉通如来,尽佛境界二句,即释上二名,以自心本觉,与诸佛妙觉,融通无二,能尽诸佛,微妙境界。即前文所云:惟妙觉明,圆照法界也。此不但通达,而且尽佛境界,如三世诸佛,所应得者,我已得之,如一切众生,所本具者,我已证之;是故极生庆快,名为欢喜也。]好,再解释一下!解释一下经文!阿难!是善男子,于大菩提,大菩提就是佛的究竟菩提。善得通达,通达就是完全没有疑虑,善得通达。说这个人通达经、律、论,简单讲就是通达三藏,要不然怎么叫三藏法师?通达,全部都通达。这个是通达什么?觉通如来,他的觉悟,通达究竟的如来,尽佛的境界,这个时候,内心里面充满了欢喜,成佛有望叫做欢喜,决定不移叫做欢喜。

【异性入同,同性亦灭,名离垢地。】二地叫做离垢地。这个异性入同的意思,就是九法界不同之性,九法界不同之性。怎么样?入同,入于……同前面加二个字,如来,入于如来平等的同性。那么,连这个同性这个同字,同性亦灭,也不可以着一个同,同性亦灭,名离垢地。再解释一遍!九法界差别叫做异,九法界差别的异性,统统来入于如来平等的同性,如来的平等同性,这个性字也不得着,同性亦灭也不可得,名离垢地。随立随破,这个就是佛法,这个就是等同,佛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三千世界,就是这个意思,随立随破,随立随破。

[异性,指九界之性;前位觉通如来,即九界之异性,入于如来,平等之同性。虽同一佛境,而此境未亡,]这个境还没有除掉,[犹是清净心中之微垢。]记得,心只要存有一下,一个念头,你在修行,这个就是微垢,我已经成佛,这个就是微垢,到没有任何语言,没有任何的思虑,到没有任何的相,连无相也不可得,惟是一心,惟是真如,就是保持沉默,一句话都不说,这个就是无言胜有言的佛的境界。到这个境界,已经没有任何的言说。[因对异说同,异固是垢,同亦是垢。]所以这个心,佛的心,到了这个,老参的动念即乖,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就是不可有0.00001的言说、语言、文字、观念、妄想,连说我已经很清净了,连这个都不行,这个就是垢。所以,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,不可以立一知,不可以立一见,不可以立一法,不可以着一相,知见法相统统彻底铲除,这个就是佛的心。所以一个人,常常赞叹自己,我很行,那个人就是不行,在佛的角度,那个人就是不行,还着一个我很行,对不对?[所以于无间道中,无修而修,定慧双流;解脱道中,无证而证,并将此同性亦灭,是谓离垢清净,故名离垢地。]

 [子三  发光地]【净极明生,名发光地。】什么净极明生呢?清净达到了最高点的时候,这个妙明就产生。怎么样呢?真觉就会显露,名发光地。 [净极者:前位同性亦灭,细垢已离,但未至离离;]这个离还要离。[今将离垢之离复离,是为净极。]清净达到了极点。[明生者:譬如古镜重磨,垢尽之后,更加拂试,则净极明生,真觉显露,灵鉴无碍,即所谓净极光通达也,是名发光地。]所以在座诸位,你就知道了,修行是精进!再精进!再继续精进!舍,统统舍,剩下0.001的执着都不行。

[子四  焰慧地]【明极觉满,名焰慧地。】“明”就是妙明;“极”就是极盛;“觉”就是觉智;“满”就是弥满;妙明极盛觉智弥满,名焰慧地。到了这个时候,这个智慧,全部统统是智慧。 [明极者:蹑前位。光明始生,未至明极,此位妙明极盛,觉智增长,如大火聚,]这个是……大火聚可以照亮一切,[能烧烦恼之薪。]薪就是木柴,木柴。简单讲,如果你觉得,你修行很行、很行,自己有这种感觉,但是为了某一件事情,又起烦恼,那简单讲,就是你的修行就是不行,你内心里面的烦恼之薪还没有烧尽。所以,用平常的你内心有没有烦恼,有没有起心,有没有动念,就可以检试你自己的工夫。你的烦恼有没有烧尽?烦恼如同木柴,有没有烧尽呢?还没有烧尽,还会起心,还会动念,那就表示你还是凡夫。[而言觉满者:明其称性故,所谓觉照,弥满清净,中不容他,即前云:寂照含虚空也。][名焰慧者:表如焰之慧,有烁绝之胜用而已。]烁就是光闪动的样子叫做烁,绝就是没有办法称量叫做绝,这个光明没有办法来称量。简单讲,他的智慧是无量无边,他的胜用也是无量无边,所以有烁绝之胜用。他的光明达到了无量无边,无四地而已。

诸位!底下,[子五  难胜地] 【一切同异,的不能至,名难胜地。】“一切同”就是如来的性,“异”就是初地以前,初地以前叫做异,因为地上,记得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到十地,你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,统统名为智,用智慧的智来表达。十地就是智,大智,统统是智,不是用慧来表达。诸位!如果智跟慧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,用智跟慧来表达,那么智跟慧二个角度是不一样的,慧是断惑了,智是证真了。所以严格讲,智比慧更高、更深,接近佛。所以佛,成佛都是讲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你成阿罗汉,叫做一切智,成就菩萨的果位,叫做道种智,成就佛的果位,没有说一切慧、道种慧、一切种慧,没有的,没有人这们称的。所以这个智,严格讲起来,工夫还要比慧更高,但是成佛,那就不一样了,成佛,智如慧也如,智就是慧,慧就是智,只是体用不一样而已。站在还没有成佛,分智跟慧;站在成佛,智慧是一体两面的,智是体,慧是妙用。我们说智就是我们的本体,慧就是般若妙慧,对不对?就是这个意思。指一切同,同就是同如来,异怎么样?异于前面的信、住、行、向,跟前面不一样的。所不能至,名难胜地。

[地前智名异,地上智名同。]初地以前,那人智是不一样的,初地以上的智,名字是相同的。[初地觉通如来,异性灭,惟一佛境,]简单讲,初地到十地统统一个佛境,统统是一样的智慧,跟佛的智慧是一模一样。([即同也。])[二地复经同性亦灭,]连那个同性也灭,[由净而明,由明而满,再经两地之修证,则前之异同,至此则杳不相及。]杳不相及就是差很多,[及尚不能及,况超胜乎?故名难胜地。唯识谓此地,真俗两智,行相违合,]以前的行相不一样,[今令相应,极难胜故。]

第六地叫做[子六  现前地]【无为真如,性净明露,名现前地。】无为真如,“性”就是妙性,“净”就是极净,妙性,真如的妙性极净,同时妙明显露。在这里统统称为妙,为什么?已经接近佛地了,名现前地。现前就是本性显露,亲证真如无为,所以现前地就是这个意思,亲证真如无为。[从初地至此,销异灭同,明生觉满,复超同异,凡情圣解,悉已铲除。有为功用至极,即契无为真如也。性心净明露者:真如妙性,本来清净,分明显露,初得亲证。然而真如,全体大用,当在八九两地:而八地,真无功用,此地方到无为,始显真如,但约性显,而名现前也。]现前就是性显的意思。

 [子七  远行地]【尽真如际,名远行地。】前面如果把它加一个穷,穷尽真如之边际,际就是边际,更清楚。如果你肯做一下笔记,虽然后面注解有,但是你把它做一下笔记,印象就更深了。以前我们读中文的时候,像我,读大学中文课的时候,老师上课,我一定很认真的听,做笔记,因为课堂上的课程,我认为,私下有空再看注解,可是有的同学观念不一样,后面注解有了,我们就回家自己看,但是我认为要一气呵成,须要靠老师的解释。有时候你看后面的注解,回不去,没办法贯串,所以,我上课一定做笔记,做笔记,做笔记,有一次,我们另外一个土壤力学的,另外一种课程,上那个课程的时候,我上课有做笔记的习惯,做笔记的习惯,做笔记,有的同学,私下认为这个课程不是很难,就觉得不在意,因此他们认为回去再看就好,结果我就在做笔记的时候,写写……写下来,回去就复习、复习,而考试快到了,我就准备老师的课程,考试的时候,那二题统统会,全班最高分,结果他们一直在书本上没找到考题,这个就是上课肯用功的。有的人他没有做笔记的习惯,也许是书读得太少,或者他程度太好,或者是说,我又没要讲经,准备这个做什么?所以我很赞叹那个能做笔记的人。为什么?有的人说:佛经上写这个笔记,对不对?那这样是不恭敬;不不不,像我们去亲近忏公,他上面都做笔记。广化律师,上面也做笔记。不是说佛经上不可以做笔记吗?我再拿一本新的经给你,那上面就没有做笔记,那一本新的就没有做笔记。所以,可以拿一本新的没有做笔记,但是要有一本做笔记的,这个就是功课,上课的一个心态,心态。穷尽真如之际,名远行地。 [真如本来无际,望之不见其影,穷之无有分量;今言尽际者;即所谓尽其实际,于无际之际,迥超极造,故名远行地。]

 [子八  不动地]【一真如心,名不动地。】什么叫一真如心?就是万法都是一个真如之心。凝然湛寂不动如幻,名不动地,等同涅槃。佛的大涅槃的心就是这个“一真如心”,一真如心,惟一个真如之心,万法都是一个真如之心,凝然湛寂无动无坏,叫做不动地。 [承前既已尽际,乃得全体。一真凝然,湛寂不动。]诸位!到了这个一真不动地的时候,你知道吗?他就会到深山里面去,所有的草木,都是他的心性,所有的语言,都是他的心性,那个时候,他的生活会到什么程度?到了半年不用讲话,因为他觉得讲话都是废话,不像我这么多话。如果证到一真如心,到不动地的时候,他会禁语半年,一句话都不想讲人生最没有意义的,就是一直讲、一直讲、一直讲,但是人生最有意义的,也是一直讲、一直讲、一直讲,所以,看你用什么心。如果证悟到一真如心,他的身口意统统是真如,这个法,没有一法不通,入于极净之处,无论在动态,无论在静态,都是一真如心,都是一真如心,那么他就会享受一真如心的寂灭处,他就会半年一句话都不讲。所以,有一天他就会贴出,某某法师、老和尚禁语半年。[动即亦动,而如理精真,无有变动,菩萨当住此地,遍观诸法,诸法皆真,法法皆如,一尘一毛,一一无非真如自心。即所谓彻法底源,无动无坏,故名不动地。]

 [子九  善慧地]【发真如用,名善慧地。】  [正脉云:前位,是得真如全体,此位,是发真如大用,称体起用,自然之理。华严、金光明,多指功行,而本经惟说本真,自体自用。前位,一尘一毛,皆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此位,则一一互摄互入,即遍即包,十玄业用,皆真如用也。结名善慧,即法界无障碍智也。]叫做善慧。

 [问:]前面的[“七行之尘界互现”]还有前面的[“五向之依正互涉,与斯何异?”]跟这个境界有什么不一样? [答:]那么前面十行位的[“七行方有是愿,未说亲证本真,自体自用,法尔本具,显现发挥也。”华严、唯识、金光明、皆言此地,具四无碍辩,为大法师,最善说法。]简单讲,很会说法的法师,要是亲证到真如,那么这个就是快成佛了。[华严名此菩萨,具四无碍智,作大法师,演说无量,阿僧祗句义,无有穷尽,故名发真如用。余谓说法,我认为说法这件事,固可以说为发用,]固然可以说是依体起用,[然方是大用中一用耳,故明用,]所以用应该是无量无边的,不遗漏说法这一件事。[不遗说法,]就是也不会遗漏说法这一件事,[而说法,岂尽大用耶?]怎么可以说明来显示真如的大用?只有说法一事不能说明真如的大用。[余地既皆不尽同,此何必同乎?故须具十玄,方为称真之用,然亦岂遗说法哉!]但是也不会遗漏说法这件事情,说法这件事情很重要。整段的意思就是说,大用不能限制说只有说法,应当是十玄门都有。

【阿难!是诸菩萨,从此已往,修习毕功,功德圆满。亦目此地,名修习位。】解释一下,说:阿难!是诸菩萨,从此已往,“从此已往”就是包括九地、十地、等觉,从此已往就是已去,从此以后的意思,往后看,从此以后,修习毕功,功德圆满,亦名此地,叫做修习位。看解释:[阿难!是诸菩萨;诸者众也近指,四加以至于此;无指,该前之四十一心。从此已往:往者去也,即自九地以去,后三位也。]就是九地、十地、等觉这三位,[不可指前,若指前,应言已还,且下文意,亦复指后。修习毕功,功德圆满者:谓言修习之功行,于兹已毕,出世之功德,亦称圆满,此去只认证,不论修。]已经没有修了,到了这个,论最后了。[亦目(名也)此地,为修习位:显修习之功,终极于此,故另结之,以清眉目焉。]清眉目,就是可以更清楚的,这个名字看得很清楚,以清眉目焉,更清楚的这个眉目就是名相、名字。

最后一个[子十  法云地] 【慈阴妙云,覆涅槃海,名法云地。】意思就是,慈就是真慈,阴就是普被,普被,真慈普被,怎么样?妙云,这个妙智的大云,妙智的大云,这个阴是弥满,弥满,真慈普被,阴就是弥满成阴,就像我们,阴天的时候就看不到太阳,遮蔽了太阳,免得日晒,真慈普被如阴圆满而成,妙智的大云,覆盖众生,本来的涅槃之性海,叫做覆涅槃海。覆什么?覆盖,覆盖众生本自涅槃之性海,名法云地。

 [慈妙是法,阴云是喻。谓真慈普被,弥满成阴,妙智大云,靉靆密布,]靉靆指云层很厚,光线阴暗的样子。[理智齐彰,地上清凉。良以慈阴妙云,是十地圆满之因德,涅槃性海,是十地将证之果德。涅槃梵语,此翻多义,今略取圆寂之义,谓真无不圆,妄无不寂。即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,依不生灭之根性,定慧均等,中中流入,趣涅槃果海,到此将证未证故,但曰覆也。结名法云地,以慈智是法,云字该摄阴字,仍是双举法喻以结之。]所以到这个地方,就是真正的慈悲,普遍的加被众生,弥满成阴,然后阴庇一切众生,他的妙智大云覆盖众生,本来、本自的涅槃性海,已经圆满开采出来,名法云地,法云地。法云地,简单讲就是庇阴众生。

  [癸九  等觉一位]【如来逆流,如是菩萨,顺行而至,觉际入交,名为等觉。】解释一下,一切如来,皆是逆,“逆”就是逆涅槃的果,然后流出来度众生,从涅槃出叫做逆流。一切如来,皆是逆涅槃流而出,入生死海,来度众生。如是十地菩萨满足的大菩萨,到十地菩萨满足的大菩萨,顺是什么?顺法性而流至,行,那么十地菩萨,十地满足的大菩萨,顺着法性而行至,而行至,达到了一个阶位,达到了无上的菩提,无上的菩提。因为,顺着法性,想要进入这个大般涅槃的无上大菩提,那么佛跟菩萨觉际入交,觉际入交,就是佛跟菩萨在这里互相涉入、交接,佛进入大涅槃,逆了涅槃果而出了众生,而这个修行人刚好修到等觉,刚好跟佛这个觉交际,就是无上的大菩提的佛,回来要度众生,他又修行修到这个等觉的境界,互相涉入。诸位,把笔放下来!这个听不懂,我这样手势一比,你就会很清楚,这边是涅槃,这边是生死,这边是涅槃,涅槃。那么,由凡夫位修行、修行、一直修行,达到了,达到了佛的果位,佛的果位就是涅槃。那么涅槃要倒驾慈航,要普度众生,再回来,佛的究竟涅槃再回来。这个凡夫从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到这个地方,交接,如来倒驾慈航,回来,这个人修行到这个阶段,刚好在这里碰面,这个叫做觉际入交,觉际入交。如果这个还听不懂,再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,这是一艘船,船(一直行驶,)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~30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00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300:为了这个很长远的菩提之路,在家饮食营养一定要自己均衡

楞严经讲解301:在如来像前承佛威神力,舍少部分之身以偿宿债之微因求取忏悔灭罪

楞严经讲解302:八识田的种子在梦中会幻化出来,梦中遇到恶境界会念佛念咒就是真的功夫

楞严经讲解303:出家众每天忙于法会说是在度众生,其实跟了生死,跟道都没有关系

楞严经讲解304:选择同参道友,要选择那个心在道业上的

楞严经讲解305:楞严神咒详释:第一会有如调兵遣将布置部队,第二会一声号令下开始突袭

楞严经讲解306:会招感鬼神大部份是身口意不净,所以要全力的护净,一心持净戒

楞严经讲解307:生病的时候拿那个药和一杯水念楞严咒七遍后,水跟药给病人喝

楞严经讲解308:在阴间里面最胜、最尊重的是佛教,很尊敬学佛的人

楞严经讲解309: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持楞严咒的人、佩带楞严咒轮的人

楞严经讲解310:持咒并不能令你于犯戒有豁免权,持咒灭罪是指灭发心持咒之前的旧业

楞严经讲解311:我们今生今世有因缘来听闻到这个佛法,希望大家不要缺席

楞严经讲解312:修习一除恶因要断五辛,二要断婬杀盗妄,三破坏六根不去攀缘六尘

楞严经讲解313:修行人不了解真如自性最痛苦,用功也不对,不用功更不对

楞严经讲解314:要很小心,有这反覆无常的个性、情绪的人很容易堕落化生

楞严经讲解315:凡夫有凡夫的生活方式,圣人有圣人的生活方式,不一样的

楞严经讲解316:犯了重戒的人一般来讲是没有救,但是看到楞严经就会充满希望

楞严经讲解317:当你于一件小事情耿耿于怀,这时的你就已经失去正念了

楞严经讲解318:所有的相都是你的心,对相不满就是对你的心性不满意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87目录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-60链接(未完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300链接(未完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《寿康宝鉴》原名《不可录》白话版 全

上感应篇目录01--40(未完)

自然疗法:不一法师棍棒推拿、按摩疗法教学视频

修福者必看: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(净空法师讲述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